大豆、玉米等雜糧種在崗坡地,為水稻種植騰出空間。 孫敬清攝
金秋時節,行走在六合大地,片片禾稻已泛金黃。微風乍起,稻浪翻滾,稻香襲人。望著一串串顆粒飽滿的稻穗,程橋街道種植大戶劉金財樂得合不攏嘴,“今年豐收在望,新增種植的20多畝水稻,肯定會給我們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。”
今年,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,部分農產品出口國開始限製農產品出口。在此背景下,端牢中國飯碗、確保糧食安全尤為重要。在“糧食播種麵積和產量不得少於上年”的“硬杠杠”下,南京今年預計新增水稻種植麵積約10萬畝。作為南京的“米袋子”,六合主動扛起全市最大糧食主產區的責任擔當,今年水稻種植麵積新增6萬畝,占全市新增水稻種植麵積的一半。連日來,記者多次走進田間地頭,感受豐收的喜悅。
騰出田塊,雜糧種在崗坡地
田間,水稻株高穗長;地頭,大豆根深苗壯……這是記者在程橋街道黃木橋村見到的景象。大豆、玉米咋齊刷刷地種在了田埂上?看記者疑惑不解,流轉該村800畝土地的劉金財,指了指田裏的水稻笑著說,“這還不是給它們讓出地盤。”
黃木橋村不少為低丘陵地,種植水稻需要提水灌溉,成本較高,村民們不得不改種雜糧。從2015年起,劉金財就把不適宜種植水稻的20多畝土地拿出來,種上大豆、玉米等。“且不說雜糧種植效益不如水稻,像我們這樣的種植大戶,多種一畝水稻就多100元錢的補貼,能種水稻肯定不樂意種雜糧。”劉金財說。
種植的“痛點”,就是整治的重點。經過近兩年的努力,程橋街道、黃木橋村利用耕地質量提升等項目,培肥地力、引得源頭活水來。“今年,我們鼓勵農戶利用旱地、崗坡地等,發展薯類、豆類等雜糧生產,適宜種植水稻的,應種盡種。”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戴明介紹。
今年夏種,劉金財就把雜糧種到了崗坡地,騰出的20多畝土地,全部種上了雜交水稻品種——荃優822,長勢喜人,“還有10天左右就能開鐮收割,畝產1300斤估計不成問題。”劉金財開心地說。
土地平整,野塘“變身”高產田
這幾天,龍袍街道趙壩村種植大戶祝永明,不時就要到田裏逛一圈。“粳稻正在灌漿期,水一定要管夠,而且這50多畝土地第一次種上水稻,一點兒也馬虎不得。”祝永明一邊查田,一邊向記者介紹,這塊土地位於林擺組,緊鄰滁河,原來是一片廢棄的宅基地和小池塘。
“近些年,池塘無人打理,慢慢成了野塘,蓄不上水,既不中看也不中用。”村委會主任張義琪說,滁河近期治理完善工程的實施,由於加固滁河大堤的需要,一個個野塘被填平。去年,村裏又組織進行土地平整,水電全部配齊。曾經廢棄的宅基地和小野塘,“變身”平坦的田野,祝永明一眼看中了這塊土地。“雖說是第一年種,可你看這一棵棵稻稈長得多壯實,高產肯定跑不了。”祝永明臉上洋溢著喜悅。
“通過優化種植結構、填塘等,今年村裏新增水稻種植麵積約1400畝。”張義琪告訴記者,野塘變良田,土地流轉費全部進入村民腰包,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荒田複墾,雜草地長出優質稻
“去年還是不產一個子兒的荒田,沒想到今年就能見到收益。”站在馬鞍街道黃趙村,望著眼前一畦畦稻田連綿不斷,南京南部新城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殷喜不自勝。事情還要從馬鞍機場建設說起。
黃趙村部分位於馬鞍機場噪聲區,近年來,一些村民陸續搬出,部分區域成了南部新城“飛地”。受規劃製約,不少土地一直閑置,雜草遍布。2017年,南部新城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應運而生,負責這片區域苗木、花卉、農作物種植以及農林項目開發等,第二年開始就下大力氣複墾荒田。
“這400畝稻田,以前一半是荒田、一半是坡地,草長得有半人高。”公司水稻生產負責人李文祥一邊給稻田補水,一邊向記者介紹,去年,他們斥資打通了道路、溝通了水係、翻整了土地,培肥地力。根據土壤特性,在農業專家的建議下,優質水稻品種——南粳9108今年就栽了下去。眼下,黃澄澄的稻穗已鋪滿田野。
“我們施用的大多是有機肥,嚴格控製用藥,米質、口感肯定差不了,優質優價。”李殷告訴記者,新稻還沒上市,連日來已有多位顧客打電話預約訂購,公司對市場信心滿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