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 引 號: | 012948413/2024-41652 | 信息分類: | 農業、林業、水利 / 鄉村振興 / 其他 |
發布機構: | 必威bway | 生成日期: | 2024-06-05 |
生效日期: | 廢止日期: | ||
信息名稱: | 試點兩年,農業“更聰明”了 | ||
文 號: | 關 鍵 詞: | 農場;智能;農業農村;智能溫室 | |
內容概覽: | |||
在線鏈接地址: | |||
文件下載: | |||
農穩社稷,器利農桑。自2022年入選江蘇農業數字化建設整市推進試點工作以來,南京市加快農業產業數字化建設,積極打造智慧農業園區、數字農場(牧場、漁場),推動農業裝備數字化應用,深化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和社會化服務,探索農業數字化建設新路徑,讓農業變得越來越“聰明”,農業發展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“無人化”引領生產“更聰明”
5月28日,熱浪滾滾,高淳區禾田越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塊麥田裏,一台紅白相間的收割機正在來回穿梭。走近細瞧,收割機駕駛座上空無一人,方向盤自動校準方向,在麥地裏歡快作業。
“看看,割得多整齊,這就是無人駕駛!車上安裝了北鬥導航無人駕駛係統,點點手指,機器自己就去收割。麥粒裝滿了,它還能自己停下來卸糧!”禾田越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清高興地說道,有了它,再也不用頂著大太陽農忙了。
坐在辦公室裏能種田,過去電影裏的情節,如今已成了現實。“這得益於‘無人化農場’的建設。”魏清帶著紫君來到辦公室,調出數字大屏上的“高淳區禾田越光無人化農場”信息管理平台,上麵詳細展示了農場的基本情況、種植品種、農機作業等數據,各類信息一目了然。
除了無人收割機,魏清的農場裏還配置了無人旋耕機、無人插秧機等,“隻要盯著‘無人化農場’信息大屏就能處理大部分農活,比以往種田輕鬆多了。”魏清說。
“‘無人化農場’改變了農民的種地方式,也重塑了農業生產組織方式,是推動農業生產邁向機械化、數字化、智慧化的重要途徑,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。”市農業農村局相關業務處室負責人說,無人化農場中各種作業都是通過智能裝備完成,其時時刻刻產生海量、多源的數據,這些數據與農場信息平台係統相連,通過AI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,對各種實時數據進行分析並指導智能裝備開展精準作業。
紫君獲悉,去年南京市探索建設糧食生產“無人化農場”,舉辦多場“無人化農場”精準作業、夏收夏種等現場演示會,農機裝備數字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。到2025年,全市智能農機裝備入網係統平台管理數量力爭占比達80%以上,實現農機作業數據采集常態化,全市建設“無人化農場”10個。
“一朵雲”助力青蝦“慧”養殖
以數字為底座,農業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,如今數據已成為農民的“新農資”、手機成為農民的“新農具”。在浦口區,青蝦養殖大戶康光輝已經嚐到了數字農業的甜頭。
永寧青蝦是浦口區特產,曾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。當前正值青蝦繁育的關鍵時期,要時刻關注塘口水質變化,但這個往年最忙的時候,康光輝反而閑了下來。
5月31日上午,紫君見到康光輝的時候,他正在塘口邊小房子裏吹著空調刷手機,十分愜意。“以往這個時候,我幾乎整夜不睡覺,基本要24小時不斷巡塘,才能確保青蝦繁育順利。”康光輝告訴紫君,現在不用那麼麻煩,隻要看看手機上的“漁業雲”APP,塘裏的實時溫度、pH值、溶解氧等數據清清楚楚,一個人就能全部搞定。
康光輝打開“漁業雲”APP,上麵顯示著當前塘口的實時數據。“每個塘口都安裝了智能傳感設備,能實時監測水質變化,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遠程操作。”康光輝指著手機上的一個數據介紹,比如這個溶解氧指標,如果低於設定數值就會報警,一段時間不操作,“漁業雲”會自動打開增氧設備,確保青蝦不缺氧。
“漁業雲”是浦口區推廣的物聯網係統,這朵雲不僅改變了養殖戶“看天氣”“靠經驗”的傳統,也讓養殖效益更高,省時省力增效。
康光輝說,自從使用“漁業雲”後,人工成本降低,且由於能科學精準監測塘口水質,青蝦養殖密度增加,產量更高,品質更好,每畝蝦苗投放量由15萬隻左右提高到20多萬隻,每畝青蝦產量也由150多斤提高到250多斤。
農業數字化能夠有效減少農業生產、流通等環節產生的冗餘成本,顯著提升產品質量,提高生產效率,已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新動力。近年來,南京聚焦農業主導產業鏈,加快物聯網、智能控製等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業領域的數字化應用,一批數字農場、數字牧場、數字漁場應運而生。
去年,全市建設3個智慧農業園區、7個數字農場(牧場、漁場),20多個市級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項目完成驗收。
“智慧棚”展現增效好“豐”景
藍莓不同階段分別需要什麼樣的生長溫度、營養肥料以及土壤pH值,對於溧水種植藍莓的“老把式”周輝來說早已爛熟於心。這既得益於他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,更基於物聯網技術搭建的智能化種植模式。
光照17.1、土溫28.2、土濕47.9……在溧水石頭寨村“蘇輝果蔬”智能溫室頂部,一塊電子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著大棚內的各種數據。與傳統種植方式不同,這個2000餘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內,2000多株藍莓的種植全靠一部手機操作,“科技範兒”十足。
“傳統露天種植,藍莓6月才能采摘。而采用溫室大棚智慧化種植模式,精細化管理措施能讓藍莓提前到2月上市,畝均產量是傳統種植的3—4倍,畝均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,是傳統種植模式的近10倍,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。”智能溫室內,周輝一邊檢查著藍莓的長勢,一邊開心地說。
與周輝的智能溫室類似,高淳區雙遊村農民創業園的智慧大棚也實現增收增效。雙遊村黨總支副書記孔鳳財告訴紫君,去年5月份,雙遊村農民創業園的數字鄉村係統一期投入使用,村裏117座連棟大棚全部變成“智慧大棚”,大棚裏的溫度、濕度、蟲情、墒情,全部都能精準實時監測,大棚管理更加科學,用工成本大幅降低,“原來大棚需要25個人才能照顧得過來,現在僅需要10多人就可以。”
據了解,雙遊村智慧大棚在數字技術助力下,還可以通過溯源係統,讓消費者查看產品來源、種植情況、生長用藥等信息,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。去年,雙遊村農民創業園經營性收入達1.5億元。
當前,南京市農業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,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在農業領域越來越多。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,南京市將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集成示範,發展智慧種植、智慧畜牧、智慧漁業、數字化特色產業鏈,建設智慧園區、數字農場(牧場、漁場),不斷提升生產經營數字化水平,同時鼓勵高校院所、科技型企業與農技推廣部門和新型經營主體聯合,推進數字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創新,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勁“數字支撐”。